法人代表:方美(简介)

  • 方主任:17775755988(微信同号)
  • 罗主任:18274995988(微信同号)
  • 联系电话:0731-86263969
  • Q Q: 84465712 54082443
  • 新生入营基地: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
  • (自驾可直接导航:长沙杰龙学校)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第十四章-杰龙问题少年教育学校杨森教授


发布时间:2016-10-18 17:44:10 网站来源:长沙杰龙问题少年学校作者:问题少年…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第十四章-杰龙问题少年教育学校

第十三节.人格障碍

      第十三节原本是介绍性和性别认同障碍,但考虑到当代社会环境下对性和性别认同障碍的影响,如大多数性障碍都可以在医院解决(男科医院),几乎所有的被当下社会不认可的性偏好(露阴症、摩擦症、恋童症等)都会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良好约束,同性恋已经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包括中国)。所以最终我选择放弃解释性和性别认同障碍。

现在的第十三节解释的是第四级别问题。



第十三节.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不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能混为一谈。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

DSM-IV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A 明显偏离了患者所在文化所应有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表现为下列2项以上:

1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2情感(即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脆弱性和适应性)

3人际关系

4冲动控制

B 这种持久的行为类型是不可变的,并且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很多方面。

C 这种持久的行为类型导致患者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D 这种行为类型在长时间内是相当稳定不变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年或早期成年时。

E 这种行为类型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F 这种行为类型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滥用药物、治疗药物),或一般躯体情况(脑外伤)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在此特意解释一下什么是DSM-IVCCMD-3ICD-10

DSM-IV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ICD-10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

CCMD-3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的诊断标准

个人比较喜欢采用DSM-IV,原因不想解释。



DSM-IV对人格障碍的分类: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自恋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

案例:

有一位刚升入高中读书的男生,18岁。前半学期由于同学间相互不认识,由老师指定他暂任班长。半学期后由于与同学关系不和,被撤换班长之职。于是,该生就疑心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常与同学、老师为此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校长和家长那里,并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扬言要上告、要伺机报复。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这样无理取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到高中毕业时,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经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他们很少求助于医生,如果配偶或同事伴其去治疗,他们多持否认或辩解的态度,使治疗者难以明辨真相。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临床表现:

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此类人一般是自我和谐的,不会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生帮助。



形成原因:

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DSM-IV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A 对他人的普遍不信任和猜疑,把他们的动机解释为恶意,这种猜疑和不信任的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出以下4项以上:

1没有足够依据的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

2沉湎于不公正的怀疑朋友或同事对他的忠诚和信任中。

3勉强的信任他人,因为担心一些资料信息会被恶意的用来对付自己。

4从常见的线索或事件中悟解出隐含的贬低或威胁性意义。

5持久的认为他人对自己有恶意,即对他人的侮辱或伤害耿耿于怀,不予宽容。

6觉得自己的名誉或者人格遭受他人攻击,虽然他人并不这样认为,病人迅速做出愤怒反应或反击。

7虽然没有证据,但还是对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反复的表示猜疑。

B 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也不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分裂样人格障碍:

案例:

患者,男,19岁,初中文化,独生子女。患者从小个性孤僻,很少与人交谈。对家里的事情不关心,对家人缺乏感情,生活被动,衣服不知换洗,需要人督促,甚至夏天洗澡也需要家人催促。无兴趣爱好,对异性也无任何兴趣,家人给介绍对象表现冷淡,毫无反应。所穿衣物需家人为其购买,自己从不张罗,缺少朋友(几乎没有)。大部分时间要么静坐,要么睡觉。患者意识清晰,表情冷淡,反应迟钝,接触被动,日常生活需父母照顾,对家人令其读报或换洗衣服感到厌烦。平时无特殊爱好,看电视从不换台。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隔绝社会,情感疏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孤单、冷淡、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但很有可能此类人群会投入大量精力于与人无关的兴趣方面(数学、天文学等)。

形成原因:

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极端的社会回避性,是由于人类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防御反应。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拒绝、不予保护和不接受的态度,甚至虐待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有能力付出和接受他人的爱,从而发展处逃避一切交往关系的应付策略。孩子对看护者感到厌烦或愤怒,但又不得不依赖于看护者才能生存。因此,孩子更安全的应对方式就是形成低的自我评价,而不是对厌恶的人做出愤怒的反应。

从认知角度去分析,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在认知上存在缺陷,思想的极度混乱和贫乏,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这些缺陷使患者缺少情绪反应,不能够接受和解释复杂情绪的线索,对激发情绪的刺激难以做出反应。

DSM-IV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A 与社交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场合表情有限,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出下列4项以上:

1即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包括作为家庭之一员。

2常常选择独自活动。

3很少有兴趣与他人发生性行为。

4很少对娱乐互动感到乐趣。

5除了长期相处的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或知心朋友。

6对于赞扬或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7情绪淡漠或感情平淡。

B 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某种普遍发育障碍,也不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

案例:

患者,女,年龄,23岁,未婚,没工作,依靠父母生活。她说自己感到空虚。她觉得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似乎在看着自己从生活中经过,她周围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她的这种陌生感在照镜子时特别强烈。她觉得能够通过“一种自己也不能理解的透视能力”知道他人的想法,说她家中的其他几个人也具有这种能力。她强烈的感觉到自己负有某种特殊的使命,但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她对宗教不是很虔诚。她没有朋友,感到孤独,每天花大量时间做白日梦或看电视剧。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主要涉及一些慢性症状,其中包括判断质量低下、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社会关系糟糕以及没有控制冲动的能力。这种障碍来源于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让这类患者无法完成正常的社交和工作。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

特点:多疑、不信任他人、妒忌、敏感、易怒、心怀怨恨、自负。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他们多疑并始终提防别人欺骗或作弄自己,结果会让旁人觉得很难与其相处,且他们通常不讲道理。这类病人好猜疑和嫉妒,他们怀疑别人的忠实而不能信任他人,性嫉妒在他们身上很常见他们不轻易结交朋友,而且会避免卷入集体活动中。在他人眼中他们不爽快、狡猾而且过于自信以致成为缺点。他们时常处于防卫状态,别人的无心快语也被其认为是对他们的拒斥。每当有人出可能故意设计用来损害他们利益的证据。这类病人对拒绝比较敏感、易怒且好争辩。他们会无端地觉察到自己被贬低、受到威胁。曾描述了这类人所具有的"敏感性"是如何导致其产生强烈的羞辱感和猜疑观念的,以至于他们容易被误认为有被害妄想。这一类病人同时也充满了怨恨且心怀妒忌,他们不原凉无论是事实上还是感觉到的侮辱。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并会为此陷人争论之中,并可坚持至其他人都放弃之时。偏执型人格者往往非常自负。他们相信自己具有超常的票赋,注定要成就一番伟业。即使成就微小,他们的这种非现实的观念也会持续存在,因其认定是他人阻碍了其潜能的充分展现。

DSM-IV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A 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不舒服,很少或从不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认知歪曲以及古怪行为。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下5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到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维(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第六感,对于儿童或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躯体幻觉。

4古怪的(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或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或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表现

8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的或知心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的判断。

B 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回避型人格障碍:

案例:

在读高二的女生,她有一个从小和她一起上学的朋友,在高中之前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然后自从上了同一所高中后,她和这位朋友的关系逐渐冷了下来,同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以前好了。此外,她感觉到她的这位朋友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打击她。当她正在认真学习时,这位朋友总是时不时的和同班同学在一旁讨论"只靠死记硬背在高中已经过时了,也对那种靠死背考出来的几分毫不在乎。"这些话题。这位女生自己觉得这位朋友的这些话语都是说给她听的,是在有意的打击她。也在此后,他们两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一直僵持到现在。最近,他们两个的座位位置更近了,在无形间她更加在乎这位朋友对自己的看法,自己老是感觉在受到朋友的影响,这同时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访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该来访者也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独自上台讲说时会脸红,紧张到声音颤抖;晚上睡觉晚,白天醒来又总是担心当天的学习效率下降。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回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在面临困难时基本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

4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

5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6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逃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患者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那些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工作面前常常因羞怯而逃避。在家庭之外他们很少有亲密朋友和知己。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他们很不愿意出风头,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出羞愧,哭泣或不能回答问题。他们对熟人很亲热,而对生活中习惯常规的任何改变会感到害怕。为了回避引起焦虑的情况,他们常寻找一些借口。有时他们对一些事物表现出恐惧,而且他们经常有抑郁症,焦虑和对自己生气的感觉。

形成原因:

生物学因素: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出生时就表现了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对社会中的负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儿童易于患上这种障碍。

家庭教养环境因素: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认为其父母对自己更加厌恶,使自己有更多的罪恶感,对自己缺乏适当的感情。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早年由于某些外部伤害造成的恐惧,抵触等心里阴影对之后行为上的一种暗示性原因。

DSM-IV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避免社交、无能干和过分的否定评价,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

1因害怕批评、遭到反对或拒绝,回避一些涉及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活动。

2除非能确定他人会喜欢自己,否则不愿意与人们打交道。

3因为害羞或害怕被取笑,很少与人发展亲密的关系。

4沉湎于在社交场合遭到批评或拒绝的想法。

5不参加新的人际交往场合,因为有无能感。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个人没有什么吸引力或比其他人差得多。

7极度不愿意参与新活动,因为认为结果会很难堪。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这些患者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独自作决定,则需要被人反复指导和做保证;有时他们甚至听任别人为他们选择职业、住所、朋友或作出重大决定。这种过分依赖导致他们难以独自开始做一件事;他们竭力避免独处,如不得已独处时也感到不舒服,孤独和无助。他们一心害怕被别人抛弃,当亲密关系终结时,感到异乎寻常地绝望。由于将自己依附于他人,这类患者也容易遭到因受批评和不理会所伤害。有时他们明知道别人是错误的,也要迎合别人的意思;为讨别人的喜欢,他们情愿做不令人愉快或降低自己身份的事情。这种情形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局限于他们依赖的少数人,如果从事高度独立性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就非常困难。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依赖性人格障碍性格特征表现为:

1宁愿让别人为其生活中的大事作决定。

2与亏待他的人保持关系,因为怕孤独。

3即使认为对方的意见不正确,口头上也表示赞同,害怕影响关系。

4独自难以制定计划或采取行动。

5为了取悦他人,自愿去作令人不愉快或降低身份的事情。

6独处时感到无助和不愉快,竭力避免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结束时,感到极其沮丧。

8经常害怕被人遗弃。

9遭到批评或反对时情感容易受伤害。

10经常寻求保证、同意或称赞。

形成原因: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DSM-IV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因为其顺从和依附行为,过分需要被人照顾,而且又害怕离别。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出下列5项以上:

1如果没有他人的大量劝告或保证,便难以做出日常决定。

2需要他人为其生活的大多数主要方面担当责任。

3难以表示对他人意见的不同看法,因为害怕失去支持或赞同。

4难以开始一项事业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

5愿意不遗余力的争取他人的照顾和支持。

6独处时感到不舒服,因为十分害怕不会照顾自己。

7在一个亲密关系终结后,迫切的寻求另一个作为支持和照顾的依靠。

8不现实的沉湎于害怕被人遗弃以至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的恐惧。





强迫型人格障碍:

案例:

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情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说到此处,他有些颓丧。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整,是能够得到纠正的,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我总害怕别人笑话我,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害怕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出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他显示出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紧张感。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患者做事往往谨小慎微,希望所有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往往可在工作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但有时会因过分注重细节、墨守成规,反而影响工作效率。在生活中时患者常会用严苛的尺度衡量周围事物,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陷入紧张、焦虑的氛围。大量研究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间存在着某种特定联系,有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存在强迫型人格障碍。

表现特征: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伯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DSM-IV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患者牺牲了变通性、开放性和效率,沉湎于追求秩序和完美以及精神和人际关系都得到控制管理。前后过程多种多样,变现出下列4项以上:

1沉湎于追求细节、规则、安排、次序、结构或日程,以至活动的主要方面却被忽视。

2事情要完成的十全十美的极端思想导致很难完成一件事情。

3过分的做一些事情,以至于没有空余时间和他人交往(并非经济原因)。

4在有关道德或价值观等方面表现的十分谨慎小心、无可指责和不可变更的刻板。

5不会丢弃旧的或没有价值的东西

6不愿指派工作给他人或与其他人共同工作,除非他们丝毫不差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

7对自己和他人都采取非常吝啬节约的开支方式,认为钱一定要存起来以备日后可能发生的灾难。

8显得僵硬固执。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份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表演型人格障碍:

案例:

病人于13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抵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患者常显得不成熟、情绪不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欲。他们富含敏感而夸张的情感,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夸张、情绪爆发、甚至自虐倾向是戏剧人格的几大特点。往往很难用正常方式与他们沟通,因为戏剧人格者对真实有许多歪曲的体验。他们极度重视他人的赞同和保证,却又善于玩弄、威胁别人。

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具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其行为反应模式有下述特点:

1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不甘寂寞。例如,在人多的场合,愿意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2与他人交往时感情用事,感情胜过理智。

3这些人常常奇装异服,在服装上追时髦,“赶新潮”,目的是吸引别人对自己身体的注意。

4这些人具有表演才能,他们平时与人接触交往,就像一位戏剧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表情丰富,谈话内容过分夸张。

5自我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丝毫不考虑别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为此常常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6对人际关系的亲密性看得超过实际情况。例如,觉得自己有很多知心朋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能说这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7在人际关系受挫折或应激情况下,较易产生自伤或自杀行为。其自伤行为一般程度较轻,常常只是表皮划伤等,较少见伤及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带有表演性。

8暗示性增强,很容易接受他人或周围情景的影响,这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冷静分析的头脑有一定关系。

症状表现: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DSM-IV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过分的情绪表达和招引他人注意,在许多不同情境下都会出现,表现出下列5项以上:

1如果自己不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便感到不舒服。

2与他人交往时的特点往往是带有过分的性诱惑或挑逗性行为。

3迅速变换而肤浅的情感表达。

4持续用外表吸引他人注意。

5说话拿腔拿调,给人留下夸张空洞的印象。

6情绪表达显得戏剧化、舞台化和过分夸大。

7易受暗示,容易被他人或环境影响。

8认为与别人的关系比实际上更亲近。





自恋型人格障碍:

案例:

曾经的网络红人罗玉凤(凤姐)。罗玉凤是重庆綦江赶水镇人,923日出生(天秤座),在綦江师范学校获得中师文凭,在重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大专文凭。罗玉凤还透露,7岁时父母离婚。罗玉凤自称,她曾经在重庆奉节黄泗小学做了两年的老师,学校开始让她教毕业班语文,一学期后,又将她调整到四年级,随后又调整到一年级。到上海之后,为了找工作,她曾经投出了一万多份简历,从总经理到服务员,几乎各行各业她都试过。罗玉凤认为,从事零售业最适合自己,而她要了解整个零售业的运作状况,就要从基层做起,所以最终她选择在上海一个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不过千余元。但走红后,她声称已经离开了该工作单位。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帅气。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准征婚条件,罗玉凤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罗玉凤自嘲称:“青春就是拿来挥霍的,我现在正在挥霍青春”。报名“花儿朵朵”沈阳唱区顺利拿到资格卡。2010年拿到美国签证。罗玉凤的母亲王云(化名)有三个孩子,老大罗玉凤和二儿子是她与前夫所生。20151224日,罗玉凤在微博发长微博诉说只身来到美国的辛酸,并称她的“知己”是90后的企业家杨磊,赞其创业过程,是她人生的榜样。凤姐还在微博中点名了王思聪和杨磊。如此亲密的称呼也让网友纷纷猜测:“凤姐夫诞生了!”还有网友调侃“凤姐夫今后要善待凤姐呀。”20151228日,凤姐夫杨磊发微博称凤姐若真嫁,他便真娶,并以八抬大轿为场面,1000万为礼金迎娶凤姐。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患者夸张地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优越的。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信,而是对自我过分地热衷。患者明显的信念是自己具有优越感的补偿心理:“我是一个珍贵的而且特别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优秀”。如果其他人没有认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认为遭受了忍无可忍的的虐待,变得气愤不已,充满戒备,情绪低落。如果未能成为优胜者或未被当做特殊人物,就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从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补救措施。

成因: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很少承担责任,很少受到批评与挫折。

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DSM-IV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持续的表现出浮夸、需要他人赞扬。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出下列5项以上:

1对自我重要性有一种夸大的感受。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利、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的人们所了解或与之共事。

4要求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不合理的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别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占便宜性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情感,不愿设身处地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情感需要。

8往往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嫉妒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变得“忽冷忽热”。身边人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一个客观事实是:所有的正常爱的关系中都有自恋的因素。这里有一些程度问题。正常人的爱的关系与自恋人爱的关系的区别就是:正常人在爱的时候虽也有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与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时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边缘型人格障碍:

案例:

23岁无业女性,由于极度的自杀欲望和用剃刀自伤的冲动而住院。在高中以前表现都很正常。在高中阶段,开始沉溺于宗教、哲学,回避和朋友接触,对“自己是谁”的问题感到非常困惑。高中学习成绩很好,但在大学时下降,并开始接触毒品。她抛弃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并试图找到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宗教人物。她多次被极度的焦虑所控制,觉得如果用刀割破手腕,可以使焦虑感消失。

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1紊乱自我身份认同。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2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3显著的分离焦虑。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4冲突的亲密关系。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5冲动性。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50% 70% 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 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6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DSM-IV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1疯狂的努力以避免遭到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

2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自我贬低之间来回转变。

3身份障碍,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续的不稳定变化。

4至少在两个领域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倾向(浪费、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等)

5反复出现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自伤等。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稳定。

7长期空虚感。

8异常的暴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8岁之前叫品行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在18岁之前又叫做品行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其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淫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和牢狱生活。

在患者的家族中,亲戚多有反社会性人格,物质滥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儿童的发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关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严重情感剥夺的经历。患者寿命缩短,但幸存者中病征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和消失。



特征:无社会责任感,无道德观念,无恐惧心理,无罪恶感,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无真实或真正感情,无悔改之心。

突出特点:行为具有悖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后,没有愧疚之心。他们以满足个人欲望为唯一的考虑,从不知顾及他人。反社会人格者在童年、少年时期即有明显的越轨倾向,有品行问题如偷窃、斗殴、吸毒、逃学、性罪错的记录。反社会行为是违背社会行为、道德规范,损害社会或公众利益的行为。而反社会行为的个体一部分有其独特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往往产生反社会的犯罪行为。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的基本特点是,缺乏道德情感,没有耻辱、内疚感。对人冷酷无情,不为别人着想,缺少怜悯、同情心,干了损害他人的事,给他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却一点不难过。

症状: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渐趋缓和。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



DSM-IV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A 一直忽视或冒犯他人的权利,起自15岁前,包括至少下列3项以上:

1不遵守有关法律行为的社会准则,表现为多次做出应遭拘捕的行为。

2欺诈,表现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利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冲动性,或在事先不做计划。

4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多次斗殴袭击。

5鲁莽的不顾及他人或自己的安全。

6一向不负责任,表现为多次不履行工作或义务。

7缺乏懊悔,表现为在伤人、虐待他人或在偷窃后显得无所谓或作合理化的辩解。

B 至少18岁。

C 15岁前有品行障碍证据。

D 反社会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或躁狂发作的病程中。



反社会人格的特点: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不带有精神分裂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缺乏坦诚气慨,予人以虚伪印象。

6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8缺乏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极端自我中心。在损害别人利益以满足其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付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意。

10情感冷漠而缺乏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喜怒哀乐的表情。

11缺乏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榜样行为中学习改变自己。

12虽不关心别人,却强烈需求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尤以酒后为然。

14不显示有自杀倾向。

15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对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毁行为。

 

拯救迷途少年,尽在杰龙特训 ! 因为正规,所以专业 !

湖南省一所在长沙市、长沙县教育局、民政局备案批证的正规青少年特训学校 !

湖南省一所拥有“网瘾戒除”业务资质的正规学校 !

湖南省办校早、规模大、资质全、效果好、报道多的正规青少年特训学校 !

长沙杰龙青少年特训学校免费咨询热线:400-006-0508手机:18274995988(陈主任)

本站关键词:长沙问题少年学校|湖南问题少年学校|江苏问题少年学校|江西问题少年学校|湖北问题少年学校|问题少年励志教育学校|问题少年素质教育学校|问题少年成长学校|问题少年戒网瘾学校

杰龙学校自2006年办校以来,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采用心理辅导为主的青少年特殊教育学校,打破同类学校训练大纲及教育模式,取消长期军事训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成功改变上网成瘾、逆反出走、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性格孤僻、自卑、自闭、厌学、贪玩、早恋、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暴力倾向、奢侈消费、叛逆、亲情淡漠、心理障碍等问题青少年上万余名,成为全国首家、中国十佳青少年特色教育品牌,2013年学校被评为:“中国第一特训”。

杰龙学校是湖南省唯一一所经政府批证下成立的正规“青少年特训学校”,学校专门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杰龙教学大纲》以及《个体辅导方案》,采用人性化、个性化教学和科学管理、24小时全天候教育跟踪拍摄模式,让家长每天在家能够看到孩子在校的蜕变过程,办校十三年来创安全事故0记录,家长满意度100%,学生转化率100%,绝对保证学生在校的人生安全,同时也签订《入校协议》法律保证教育转化效果,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莅临我校参观考察。

杰龙学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育团队,学校设立专家策划部、心理辅导部、心理咨询部、军事训练部、文化课程部、特殊教育部、野外活动部、生活指导部、后勤部等优秀教师队伍组成的教育部门,专业致力于青少年素质教育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孩子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教育,老师与学员同吃同住、亦师亦友,老师24小时不离开孩子,24小时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离开老师的视线。本着教育是一项良心、爱心工程,"一个好的老师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为宗旨开展教育工作。

分享到:
杰龙教育官方微网站